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创作后记及人物设定 (第2/6页)
社会科学的知识,多多少少在影响我的风格、设定,我想在《路的刺》中表现的主题也很明显,那就是“城乡关系”。 所以,“路的刺”也指代董朝飞作为一个外地人,成为了城市化道“路”上的“刺”,在时代的洪流中被磨损而失去一些自己,但是他坚守着什么,最终又成为了一条生存之“路”;同样地,田兆恩是本地人,他所走的“路”是要求稳,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打破常规,如何在既有的道路上,走出另外的答案,“刺”是他自己。 我本人虽然和他们的设定年龄有着好些年的差异,但是我所生活的广东,能够成为他们生存的映射,我身边所认识的人,也有他们的缩影,我自己的经历,也有可以用得上的塑造;也许也是因为我在这二十四年以来的变迁中,我所感受的世界是这样的,如果我想写一个跟现实有关的故事,我就要去关注那些参与现实建设的人。 当然我站在了相对不准确、更为高傲的位置,避谈了一些实际发生的问题,写作水平也有些偏向于学术用语,这是需要改进的。 城市化还在如火如荼进行,但人们脸上的疲倦和焦虑,是掩盖不了的。 在构思两个人的名字的时候,我想的是尽量贴近现实人们会用的字,不论是两位主角“董朝飞”和“田兆恩”,还是“黎泳”、“田惠”,我希望听上去就像是身边人的故事,增加更多真实感。直到校对的时候,发现“董朝飞”的缩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